- 发布日期:2025-04-12 18:09 点击次数:134
专注研究古人智慧,总结提炼智谋精髓,古今结合,详细揭秘人性本质,以及人情世故,少走十年弯路。
【参考书籍】《资治通鉴》汉纪二十三(公元前14年)
【事由】自汉朝兴起以来,国家政权有三次大的危机,吕氏、霍氏、上官氏,都是皇太后的娘家,爱护亲戚之道,以保全为上,应当派给他们贤良的老师,以忠孝之道教育他们,现在却赐与尊贵荣宠的地位,授与国家重要的权柄,使他们骄横悖逆,终至判罪处死,这就失去了爱护亲戚的主要方面。
以霍光的贤能,尚不能有保全子孙的远虑,所以说权势太重的大臣,到新皇帝登极后,他就面临危险。《尚书》说:不要小看星星之火。如果等到大臣的势力已足以侵侮欺压君王,权力之隆盛已超过主上,然后再防范他,已经来不及了。成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。
【解析】
【历史原由】吕后是刘邦的原配老婆,刘邦去世后吕后专政,汉惠帝刘盈虽然是吕后的儿子,吕后为了权力,架空了汉惠帝,汉惠帝只是个傀儡皇帝,并无实权。
吕后专政,汉朝开国元老大臣畏惧吕后,也不敢说什么,等吕后去世后,朝廷元老大臣才敢联手诛灭吕氏势力,扶持汉文帝刘恒上位,汉室才得以夺回政权。
霍氏指的是霍光为首的外戚专权,上官氏指的是上官桀为首的外戚专权,汉武帝去世前立刘弗陵为继承人,也就是后来的汉昭帝,时年八岁,还不能亲政。
因此汉武帝任命霍光、上官桀托孤辅政,霍光、上官桀则趁机把持朝政,汉昭帝同样是个傀儡皇帝,后来霍光扶持刘贺为帝,但是仅二十七天就废黜他。
然后立刘病己为帝,也就是后来的汉宣帝,霍光在位的时候,汉宣帝同样是傀儡皇帝,汉宣帝韬光养晦,以时间换空间,熬死霍光,逐步消灭霍氏势力,才得以夺回政权。
刘奭是汉宣帝的儿子,继承皇位,是为汉元帝,因过于宠爱王政君,这时候又轮到王氏外戚专权,朝廷重要职位都是王氏五候的人,汉元帝去世,刘骜继位,是为汉成帝。
这时候也有不少大臣建议削减外戚的势力,避免外戚专权,汉成帝并没有采纳建议,明知道外戚专权不利,汉成帝为什么不打压制衡?职场智谋分析如下。
1、打压制衡根据权力的规律分析,任何领导都不愿意看到下属的权势过于强大,下属势力强大,必然会危及权力稳定,领导只要发现下属权势过大,必然要打压制衡,避免其一家独大。
朝廷大臣多次建议削弱王氏外戚的权势,汉成帝就是不采纳,不采纳并不是说汉成帝不懂权力规律,而是汉成帝他没有这个权力,心有余而力不足。
2、傀儡皇帝汉成帝虽然是个皇帝,但是并没有实权,想要干点事情还要看大将军王凤的脸色,很多事情王凤不点头,汉成帝也办不了,汉成帝也只是个傀儡皇帝。
汉成帝明白,他如果宣布削弱王氏的权势,王氏必然会联合起来废黜汉成帝,汉成帝处于劣势,不一定斗得过王氏势力,搞不好小命就交待了。
3、利益问题朝廷大臣站在江山社稷的角度,劝说汉成帝削弱王氏的势力,避免王氏专权,汉成帝并不是这么想的,汉成帝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问题。
汉成帝虽然是傀儡皇帝,但是也是个正儿八经的皇帝,除了没有实权,其它都有了,老老实实当个傀儡皇帝,还能享受荣华富贵,汉成帝也不想折腾,如果瞎折腾,轻则被废黜,重则丢性命。
4、以史为鉴很多事情领导是知道的,领导之所以不采取行动,并不是说领导不懂其中的利弊,而是领导首要考虑的是他自己的利益问题,为了自己的利益,只能装聋作哑,装聋作哑就是不想多管闲事。
领导也明白,他之所以能坐上领导的位置,也需要下面人的支持,下面的人也有他们的利益,如果手伸得太长,就有可能触动他们的利益。
频繁触动下面人的利益,他们就会联合起来搞事,一旦联合起来搞事,就会影响到领导的权力,领导为了权力的稳定,也不想管得太严,因此,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朋友圈更多干货...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